“北方鄉鎮幾乎沒有母嬰店了,縣城店也在萎縮。”這句話出自一位從業20余年的渠道連鎖老大口中。
曾幾何時,秉承著“到下沉市場掘金”的美好希冀,不少從業者將母嬰店開到了鄉鎮或農村。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經營成本低,租金成本、人員成本均可控,相較于飽和的一二線城市投入的資金更少;二是競爭壓力小,極少會出現走一步就有一家母嬰店的盛況,且鄉鎮消費者對于門店的忠誠度較高,易產生持續和連帶消費。
那么,曾經一度被視作“淘金圣地”的鄉鎮母嬰店,如今的生意還好嗎?
在去年年底的渠道訪談中,我們從一些從業者口中得知,當下鄉鎮母嬰店的發展并不樂觀。“相較于大連鎖和單體店,鄉鎮上有兩三家店的最難受,自己本身沒資源,沒人進店,員工也消極。”
細究之下,兩方面問題尤為凸顯:
首先不可忽視的是,新生兒是根本,“有需求才有生意”,鄉鎮新生兒的基數減少,就意味著鄉鎮母嬰店可服務的人群越來越有限。
早在去年,就有鄉鎮地級市代理商表示,“有個鎮子去年只有十幾個新生兒,真是用手就數得過來。”今年更甚,一個鎮一年只有一個孩子出生、鄉鎮幼兒園每年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縮小招生規模......這都是來自一線從業者最真實的反饋,米氏孕嬰創始人米洪鋒也發表過類似觀點,“在人口密度不高的一個縣城一個月才生五個孩子。”本身覆蓋范圍有限,生意體量有限,中國新生兒出生率的連年走低無疑是對鄉鎮母嬰店的一重暴擊。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城鎮化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爸媽選擇外出務工,使得鄉鎮長住人口流失,在母嬰消費上可能會依賴于在工作城市或線上平臺購買后郵寄到鄉鎮供寶寶使用,客戶量本身就不多,進店率更是急速下降。
在不可逆轉的新生兒下滑趨勢下,鄉鎮母嬰店本身經營模式固化,也使其較難抵御市場競爭。就目前來看,大部分的鄉鎮母嬰店仍以單店或者夫妻老婆店的模式存在,連鎖化程度低,專業的運營服務能力與技術工具的運用是它們共同的短板,在競爭激烈的母嬰市場早已不具備核心競爭力。
而談到大家普遍推崇的可實現門店降本增效的數字化,想要深入踐行勢必要消耗大量的財力和人力,且需要持續性投入和長期實踐,于鄉鎮母嬰店而言,他們無疑會更關注這其中的投入產出比。顯然,僅是邁出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就并非易事。
“內憂外患”下,鄉鎮母嬰店還能走多遠?